自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生殖医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从生殖机制、助孕技术到生殖伦理方面等都充满着探索、讨论、研究及应用,如高龄夫妇再生育问题、胚胎体外培养及评估等,这些挑战对我国生殖医学临床医生和胚胎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作为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分会)主任委员对2019年辅助生殖技术学科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回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尚缺乏全国准确的不育症发生率的数据。从各地数据及文献报道中估计,不孕症发生率为10%左右。分会数据上报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发现,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治疗的患者37岁以下占80%,其中输卵管梗阻是女性不孕症发生的首要因素,占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患者的40%;排卵障碍和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也成为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占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患者的20%。针对男性不育症的问题,分会对全国7家精子库8000余名健康男性精液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正常男性的精子浓度、精液体积以及正常形态率等代表男性生殖能力的参数呈下降趋势,这与国外近年来的报道相一致,然而,这种下降趋势尚无降低生育力的文献报道,也没有显示对生育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不育症诊治的有效管理及宣传普及,不孕患者基本集中在各医疗机构生殖中心就诊,并且得到有效规范的药物、手术以及辅助生殖等技术的治疗。
辅助生殖技术在我国已有30余年的历史,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规范管理下,辅助生殖技术一直在稳步有序中发展,分会对2016—2017年的全国217家生殖中心数据分析显示,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平均临床妊娠率为51.84%,平均活产率为42.51%;自然妊娠分娩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在子代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合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卫生工作的重点,分会依托生殖临床学组、胚胎学组、生殖男科及精子库管理学组和生殖伦理及管理学组4个学组成立了辅助生殖技术指南与共识编写组,针对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度讨论,已经完成并发布了17项辅助生殖技术专家指南和共识。
为了提高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工作的技术和规范化水平,2019年,分会举办了多场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在福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年会上,首次安排了生殖护理的分会场;在上海召开了以讨论辅助生殖技术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为目的的生殖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在长春召开了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共识指南研讨会。为了响应中华医学会健康扶贫工程,2019年分会分别在安徽金寨、吉林延边和山西太行山继续举办生殖医学健康边区行系列活动,同时举办了针对基层以及贫困地区辅助生殖实验室专项技术培训班,累计为来自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内蒙古等地区基层医院的50名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了体外授精技术的精液制备、常规体外授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以及胚胎冷冻与复苏等技术培训,此外,分会也专门举办了旨在提高和鼓励青年医师学术水平为目的的青年医师演讲和辩论比赛。以上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化工作和科普宣传,提高了我国西部以及贫困地区的辅助生殖技术水平,同时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了解了辅助生殖技术,提高了他们对生殖健康的认识,为我国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分会还积极与国际生殖医学联盟、欧洲和美国生殖医学会等进行合作和学术交流,同时继续在美国生殖医学年会上举办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专场,推动我国生殖医学走上国际学术会议舞台。
我国的辅助生殖技术在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后,迎来了临床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齐头并进的蓬勃发展时机。临床及科研工作者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开展了大量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每年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杂志都会有我国的学术论文发表,2019年,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Nature、Science、Nature Medicine以及Cell Stem Cell等杂志发表多篇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及基础研究科研论文。我国辅助生殖实验室技术人员也在不断对实验室技术和设备智能化及自动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目前已经完成胚胎体外授精智能化实验室方案设计,正在进行体外授精和胚胎培养皿制备的自动化研究等,2019年也获得多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全国相继开展了数个多中心随机对照生殖医学领域的临床研究,力求通过这些研究将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尽快地应用到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效率上,造福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各个生殖中心针对目前的药物刺激卵巢方案进行优化,探索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卵子,提高治疗的效率。同时借助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针对一些反复胚胎着床失败的患者开展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基因测序,以期探索最合适的着床时机等。
时差显微镜的使用已有较长时间,在胚胎发育动力学参数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但限于各个实验室技术条件的差异,胚胎发育动力学参数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2019年,重庆、湖南以及湖北等地区生殖中心实验室通过对时差显微镜积累的海量胚胎图像分析,发现了胚胎体外发育的“真实事件”,如胚胎分裂过程中的“异常卵裂模式”以及“卵裂球胞吞/吐现象,导致有核胚胎碎片被吞吐到卵裂球内,可能是导致卵裂球染色体非整倍性的原因之一”等,揭示了形态正常与异常胚胎的区别,有望指导临床对胚胎的正确评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也在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辅助生殖技术的治疗中,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精准性。
在基础研究方面,2019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团队建立了改进的少量细胞ATAC-seq技术,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发现了合子基因组激活前的组蛋白修饰Ⅰ建立和DNA的序列特征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伴随着染色质的开放,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组蛋白重编程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这种差异可能和相关修饰酶在物种间差异性表达有关,为此提出“表观基因组重启”模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研究员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的研究以肠道菌代谢产物调控机体肠道免疫的机制研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肠道菌—胆汁酸—IL22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中的关键作用,阐明了肠道菌与胆汁酸调控肠道ILC3细胞分泌IL-22的新机制,为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了新视角。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团队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的研究发现染色质调节剂CTCF在人类胚胎发生过程中的3D染色质结构建立中具有关键作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团队与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首次绘制了人原肠前胚胎的发育全景图。
辅助生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发展学科,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发展。从事辅助生殖技术的医务人员不断地学习和引进这些新技术。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变革,智能化技术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在不孕不育患者治疗的管理、沟通,胚胎实验室的设置以及胚胎发育潜能评估,将是未来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发展方向;同时多学科交叉,也有助于辅助生殖技术的治疗,如心理学科减轻不孕患者心理压力过大、抑郁和焦虑等对治疗结局的影响,营养学科通过体重的调节可以降低合并症等。此外,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冷冻技术应用于配子/胚胎冻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将是重点研究的领域。
在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医学伦理原则,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健康的婴儿是全国生殖医学工作者的终极目标。
更多辅助生殖技术信息,请关注济南英利科技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